【糖尿病飲食】糖尿病成因、症狀、控制血糖4大黃金法則
糖尿病是港人常見的慢性疾病次一。據香港糖尿聯會所指,全港約有七十多萬人患糖尿病,十個當中就有一人是糖尿病患者。糖尿病人吃啖飯也要三思,很多食物也碰不得。究竟糖尿病的飲食有甚麼需要注意? 莫非只能吃病人餐?本文將與你一起拆解糖尿病的成因、症狀、飲食法則。 糖尿病成因 糖尿病是一種屬於內分泌失調的代謝疾病,其主要成因是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 ,或體內對胰島素產生抗拒 ,或兩種現象同時出現而導致血糖過高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紊亂。 目前醫學界仍未完全理解糖尿病的成因,但以下因素卻會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: 過重或肥胖 缺乏運動 某些藥物或疾病,令胰臟受損,影響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 年齡增長 – 患者大多在45歲後出現糖尿病 家族遺傳 – 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不能吃哪些食物? 要知道糖尿病有什麼能吃或不能吃,我們要先認識升糖指數 (GI)與糖尿病的關係。GI 是量度各種碳水化合物進食後對血糖影響程度的數值,從而表示食物對血糖的影響。高GI的食物較容易消化,進食後則瞬速分解成葡萄糖,令血糖急速上升。低GI的食物轉化較慢,血糖升幅相對亦較少。 糖尿病人因體內胰島素不足,或胰島素敏感度低,進食高GI的食物會加重平衝血糖的胰臟負擔,有機會使病情惡化。而白飯正是屬於高GI食物,所以建議少吃。但白飯也具有營養價值,也不能完全不吃! 糖尿病人該如何吃飯? 只要掌握到進食白飯的方法及速度,白飯絕不應是永遠的敵人。於白飯加入糙米﹑胚芽米(低GI食物) 以作平衝。不適應的糙米的話,可先由比例白飯:糙米=3:1開始,逐漸增加糙米的比例。另外,減慢吃飯速度,有助防止血糖升高太快,增加咀嚼次數亦可有較大飽腹感。 糖尿病症狀 糖尿病患者可能會有以下症狀: 小便頻密,晚上如廁特別多…
Bruce Willis患失語症結束演藝生涯 一文看清失語症成因及症狀
著名演員布斯韋利士 (Bruce Willis)因確診患上失語症,認知能力受影響,由家人代為宣布退出影壇。Bruce Willis 曾演出一系列經典動作電影,包括《虎膽龍威》、《罪惡城》及《轟天猛將》等等,其《鬼眼》中的角色更為人熟悉。其演藝生涯長達42年,突然息影令一眾影迷感到惋惜,同時引起大家對失語症的關注。
【睡眠窒息症】頸肥短、吊鐘過長也較易患有睡眠窒息症!即看你是否高危者
晚晚沒覺好訓,全因身邊鼻鼾聲不斷?鼻鼾的產生是由於上呼吸道的軟組織過分放鬆,使呼吸道收窄,並產生震動。如果呼吸道被完全阻塞時,便會形成窒息,所以睡眠窒息症患者會有嚴重鼻鼾。睡覺時會打鼾的人有50%會患有睡眠窒息症。 若睡眠時呼吸停止持續十秒、每小時窒息10次以上,便可定義為睡眠窒息症。香港有10萬人為睡眠窒息症患者,更有4%的男性及2%的女性罹患此症。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睡眠窒息症? 對著鏡子張開口伸出舌頭,看看吊鐘是否被舌頭蓋著。如果舌頭完全蓋過吊鐘,那代表你很有可能患有睡眠窒息症。你亦可聯絡CircleDNA進行基因測試,了解自己是否睡眠窒息症的風險者。 怎樣才算是嚴重睡眠窒息症? 睡眠窒息症分為三級,包括輕度(每小時窒息5至15次)、中度(每小時窒息16至30次)和嚴重(每小時窒息超過30次)。 睡眠窒息症高危者 肥胖人士容易有鼻鼾是眾所周知,但原來瘦弱也同樣能患上睡眠窒息症。除了體型、年齡、病歷和健康狀況外,鼻子和喉嚨的結構也會導致鼻鼾。 男性:男性發病的機會約為女性的2至8倍 肥胖:約70%癡肥人仕會患有睡眠窒息症,症狀的嚴重程度肥伴程度而增加 頸肥、頸短、下巴短小、吊鐘過長、氣管較窄或舌頭肥大 扁桃腺過大 鼻骨移位,鼻息肉患者,鼻中隔彎曲年紀大 患有心臟病或中風 年長:70歲以上的老人,則每十個便有一個患者 早產嬰兒 睡眠窒息症併發症 睡眠窒息症除了影響枕邊人,還會影響自身健康。很多人認為睡眠窒息症很普遍,所以不加理會。但若不治療,很有機會會引發以下併發症。 高血壓 心臟病 肺功能受損,肺高血壓 紅血球增多症 中風 不舉 猝死 治療睡眠窒息症 治療的最簡單方法是盡量避免高危因子,包括減肥、戒煙酒、做運動改善健康等。嚴重者則可考慮醫生建議,使用牙托、連續正氣壓睡眠機或進行手術。…
【女性常見健康問題】解決M到頭暈、膠原流失的所需營養素
趁著3月8日婦女節,不妨關注自己和身邊女性的健康。「女人唔補好易老」這句不是毫無根據,補養不一定是要靠補品,補充營養素才是養生之道。女性經常說要補鈣,除了鈣以外,還要注意什麼?原來不同年紀所需的營養素各有不同。其中鐵質、維他命B12、鈣、維他命C是女性不可或缺的健康元素,有助解決常有問題。有些人先天會更缺乏某些營養素,若想知道自己是否屬於以上一群,可進行CircleDNA基因測試了解更多。 【20-40歲女性】M到出血過多導致頭痛頭暈? 許多女性經血量過多有機會是因為血紅素過低,可透過補充葉酸和鐵、B6、B12製造更多紅血球。 葉酸 功用:有助紅血球製造、協助造血、神經系統發展;孕婦尤其要注意,因葉酸對胎兒的神經細胞成長、腦正常發育極為重要。 食物來源:深綠色蔬菜(菠菜、紅莧菜、韭菜)、豆類、種子類(南瓜子、葵花子)、內臟類(豬肝、雞肝)等。 鐵質 功用:紅血球內血紅素的主要元素,有助造血、代謝及免疫。 食物來源:內臟類(如豬肝、雞肝)、海鮮類(蜆、蠔)、肉類或植物性食材(紫菜、黑糖、芝麻、燕麥、黃豆)等。 維他命B6 功用:維生素B6能紓緩經前症候群和更年期症狀,且能預防貧血。 食物來源:全穀類、豆類等 維他命B12 功用:有助製造更多紅血球,紅血球能將氧氣帶到身體周圍,有助增強能量 食物來源:蛋黃、魚類、內臟類、貝殼類海產等。 另外亦要補鈣,維持骨骼及神經系統健康,預防骨質疏鬆。 鈣質 功用:骨骼及牙齒的重要成分,有助維持心血管及神經系統正常運作。 食物來源:乳酪、牛奶、芝士等乳製品、綠色蔬菜、豆類或海鮮類的小魚乾、蝦米 維他命D3 功用:補鈣要同時補充維生素D3,因為維生素D3能調節體內鈣的代謝,有助腸道吸收食物中的鈣,也可增加骨質密度、增強骨骼硬度,藉此預防骨質疏鬆症。 攝取來源:日曬、牛奶、三文魚等 【40-60歲女性】膠原蛋白流失怎麼辦?如何減緩皮膚衰老? 當女性開始踏入更年期,膠原蛋白會漸漸流失。若想減慢其過程及維持皮膚健康,可補充維生素C和水溶性膳食纖維。此外,骨骼和肌肉也開始慢慢流失,建議補充維生素D和鈣質。更年期也會讓心血管風險增加,可補充Omega3保護心血管健康。 維他命C 功用:抗氧化劑可降低膽固醇、維護牙齦健康、有助膠原蛋白合成,能延緩及預防老化。 攝取來源:木瓜、奇異果、橙、蔬菜等…
【心臟病】日坐6至8小時早逝風險增13% 4大關鍵預防心臟病
心臟病為本港第三位致命疾病,本港現時有逾30萬名心臟病患者,僅僅2021年便有逾6,600名港人死於心臟病。香港心臟專科學院調查結果發現,近9成受訪者最少患三高的其中一高,即高血糖、高膽固醇或高血壓。三高是引發心臟病的高危因素,所以三高患者要特別留神! 心臟病和冠心病有何分別? 冠心病是最普遍的心臟病,因心臟病發而暴斃的人大多屬於冠心病患者。心臟病種類有很多,包括先天性心臟病、風濕性心臟病、心瓣性心臟病、原發心肌病及冠心病等。冠心病主要是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,因為脂肪逐漸堆積而導致血管變窄或完全阻塞。 做運動會誘發心臟病? 坊間謠傳說運動會誘發心臟病,但相反做運動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,運動可降近7成心血管疾病致命風險。 男性較易患上心臟病? 男性因心臟病致死的風險比女性高1.6倍。主要是因為女性荷爾蒙具有保護心臟的功效,所以20至49歲女性患心臟病的機會普遍較低。但女性在更年期後,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,女性患病的風險便與男性相若。 誰是心臟病高危者? 研究顯示,每天坐 6 到 8 小時的人早逝和心髒病的風險增加 12-13% ,因為血管較易堵塞。長期容易疲累、有家族病史、抽煙、喝酒也是高危人士。心血管病發作高危時間是早上 5 點-9 點,因清晨氣溫低,身體起床立刻接觸到冷空氣,導致血管壓力增加,容易造成中風及猝死。 心臟病高危因素 1. 家族病史: 家中的直系親屬,曾有猝死或心腦血管病史。 2. 腦血管疾病患者: 冠心病、心臟瓣膜病、心律不整及腦血管疾病患皆為高危險族群。 3. 具有數項高風險因素:…
【中風】7大中風先兆你要知!黃金3小時急救指南
中風是本港第四大「致命疾病殺手」,僅次於癌症、肺炎及心臟病。在2021年,腦中風在香港便奪去3,126人的生命,更可導致患者出現癱瘓、失去知覺、語言障礙、記憶力與思考能力受損,造成永久殘障或失去自理能力。 中風是當腦部血管受到阻塞或爆裂,令養分和氧氣到達不到腦部,導致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因而壞死,產生各種神經症狀。大家覺得中風是突發性疾病,但原來中風也有跡可尋!如想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,便要了解中風先兆及急救方法。 7大中風先兆你要知!切勿輕視頭痛 雖然很多患者在中風前都不會出現中風先兆,不過也有部分患者事前會出現「小中風」。小中風症狀與中風相似,但一般只維持約2至15分鐘。過往有研究發現,20至30%小中風患者日後會出現更嚴重的中風,其中5%於一周內出現,而約12%於三個月內出現。如果出現幾種症狀超過1星期,就要特別注意。 中風先兆和症狀 以下是7大中風先兆: 半邊身或面突然麻木:手腳或臉部突然疲乏無力,尤其是身體一側。突然舉步困難,覺得昏眩,失去平衡或協調感。 劇烈頭痛:不明原因持續性頭痛 語言出現障礙:口齒不清,突然嘴歪,不自控地流口水;無法表達自己 視力模糊:單眼或雙眼突然眼前一朦,看不清 理解能力出現障礙:喪失意識或正常判斷力,突然感到困惑;無法理解他人 吞嚥困難 大小便失禁 誰是中風高危者? 沒有出現小中風症狀也絕不能掉以輕心。如患有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或糖尿病)或有肥胖問題,也要特別注意!因為三高會令血管內壁積聚脂肪,脂肪令血液凝結和血管收窄,導致血塊形成和血管堵塞。另外,如有中風的家族史、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病史也會提高中風風險。如想知道自己是否高危一族,可聯絡CircleDNA進行基因測試,了解自己的基因是否屬於容易患上中風、高膽固醇及高血壓等。 中風高危因素 高血壓:收縮壓大於140以及舒張壓大於90 高膽固醇:高於240 體重過重 少運動:幾乎不運動 患有糖尿病 有吸煙習慣 患有心律不正 家族成員曾中風 60歲以上長者 若自己真的屬於中風高危者,可從改善生活習慣入手,例如進行適當運動、減少進食肥膩食物及減輕體重等。 急性腦中風急救手冊…
【球王比利逝世】82歲球王比利患腸癌逝世 食燒味、常便秘及患有瘜肉屬腸癌高危一族
足球界傳奇人物巴西「球王」比利(Pele)於2022年12月30日不敵癌魔逝世。比利於2021年發現患有結腸癌,並已切除腫瘤。不幸地癌症擴散至肝和肺,導致多個器官衰竭而病逝,終年82歲。 結腸癌是大腸癌的一種,大腸包含著結腸、直腸和肛門。事實上,大腸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。在2019年,香港便有5,556人患上腸癌,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5.8%。做身體檢查時,大家常說要檢查是否有瘜肉,正正因為瘜肉是大腸癌的最大前兆! 為何瘜肉是腸癌前兆?腸癌是怎樣形成? 癌症是由於身體細胞生長失去控制,令這些細胞異常生長並形成惡性腫瘤,甚至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造成損害。大腸黏膜層的良性組織異常地增生,便會形成大腸瘜肉。大多數大腸癌由細小的瘜肉開始。當累積長時間的基因突變,部份大腸瘜肉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,而整個過程可以沒有症狀且需時約 7 至 10 年。 瘜肉一般在45歲至50歲開始出現,因此45歲以上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,有助及早發現並將瘜肉切除,有效預防大腸癌。 沒有瘜肉便不用擔心腸癌嗎?腸癌常見症狀 排便情況是反應腸道健康的最佳指標。當排便習慣或大便有異常情況,應儘早就醫作詳細檢測。腸癌常見症狀: 排便習慣改變,例如便秘或大便變稀 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黏液 持續性腹痛 (經常有胃氣痛、飽脹或胃抽筋的感覺) 排便不乾淨 體重無故下降 不明原因貧血 為何食紅肉和便秘會提升腸癌風險? 喜歡吃燒味及BBQ的人士要注意!進食過多含有大量動物脂肪的食物,或經常進食燒烤或加工肉類,都會令你更容易患上腸癌。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,每天攝取超過100克的紅肉(豬、羊、牛)或50克的加工肉品(午餐肉、臘味、煙肉、熱狗腸等)會增加17%罹患大腸癌的風險。加工肉品含有大量化學物質,而這些化學物質會經過你的胃部和腸道,最後到達肛門。若你排便受阻,化學物質更會留在體內更長時間。 另外,長期缺乏運動、吸煙、長期喝酒等也會增加腸癌風險。但仍然有 5 – 10% 的腸癌是屬於遺傳性,建議進行CircleDNA測試了解你有否有關的遺傳性因子,有助你及早採取適當的行動,讓你更有效預防腸癌。 如何預防腸癌? 預防癌症的首要任務是定期檢查,越早了解便能越早控制病情。其次是改善飲食習慣,以下是預防腸癌的小貼士。…
【Dry January】酒精敏感一定是出紅疹?酒精敏感測試、症狀、後果
Happy hour、公司春茗、生日派對、約會小酌,飲酒可是社交少不免的活動。但飲酒後滿面通紅,甚至全身出疹,總是令人尷尬。有人說這是酒精敏感的現象,到底怎樣才算是酒精敏感?真正的酒精敏感又有何症狀?以下為大家一一拆解。
小寒6大常見疾病你要知【內附養生貼士】
在香港氣象記錄中,小寒比大寒更為寒冷,可說是最寒冷的節氣。天氣寒冷特別易生病,更易誘發6大常見疾病,包括關節痛、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等疾病。 甚麼時候是2023年小寒?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三個節氣,每年在新曆1月5至7日之間。2023年的小寒是1月5日。 小寒6大常見疾病 小寒常見疾病1 | 中風 溫差變化大容易超出人體生理調節範圍,造成血管阻塞或出血,引致腦中風。一天當中最容易發生中風的時間點有兩個,分別是清晨以及洗澡時。 起床時不要過急 適時補充溫開水,暖身之餘亦可避免血液過度黏稠而增加腦中風機率 洗澡時避免冷熱交替太快,建議可先用溫水洗腳,讓身體慢慢適應溫度變化 小寒常見疾病2 | 心肌梗塞 身體在低溫狀態,血管會收縮,容易引致血管阻力和血壓上升。若心臟血管本來就有點堵塞,出現心肌梗塞的機會會提升。 平時應做好保暖,適度添加衣物 避免食用高熱量、高膽固醇的食物如油炸類、海鮮類等 可做適量的運動改善心肺功能,增加循環 定時測量血壓 小寒常見疾病3 | 呼吸道疾病 天冷也容易讓氣管收縮,使得氣喘、呼吸道過敏加劇。 可再多戴一層布口罩,避免直接吸入冷空氣,降低氣喘、呼吸道過敏的機會 保持室內空氣流動,經常開窗通風,防止細菌和病菌滋生 中醫建議戒食寒涼食物如菠蘿、西瓜、雪糕及任何冰冷食物等。 小寒常見疾病4…
【疫下旅行需知】旅行前5大準備事項+中途不幸確診處理方法
(2023年1月7日更新) 【入境檢疫取消0+3/黃碼】隨着防疫措施放寬,大家已經急不及待出發到日本、韓國、泰國等熱門國家。雖然政府已取消黃碼和0+3限制,但外遊還是有很多事情要注意。以下是出發前和回港的懶人包,記得做足準備才出發! 取消0+3/黃碼 | 出發前注意事項 出發前注意事項 1:留意各國入境條件和措施更新 各國的防疫政策不斷更新,記得出發前先行檢閱該區的官方網站。以下是熱門國家現時的措施,最新資訊以政府官方網站為準。 日本:需要透過「Visit Japan Web」網上提交健康申報表,需要上傳接種新冠疫苗記錄等。沒有接種3劑疫苗,仍需在出發前72小時內提交PCR檢測證明。 韓國:根據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,由2023年1月7日起,從香港或澳門入境韓國之旅客,須於出發日48小時內接受PCR核酸檢測或24小時內於診所或醫院進行快速抗原測試,取得陰性結果後,上載到檢疫情報登記系統Q-CODE。 泰國:旅客入境泰國不再需要接種疫苗或是檢測證明,不用再申請入境通行證(Thailand Pass)及不需要購買保額超過1萬美元的旅遊保險。 出發前注意事項 2:準備所需文件 準備所需文件,如疫苗接種記錄:填寫以上有關表格,列印或下載已填寫資訊 出發前注意事項 3:購買旅遊保險 旅遊保險本身保障傳染病引發的各類型風險,但新冠肺炎已經成為世衛宣佈之「大流行」,在保險公司角度已變成已知風險,所以旅遊保險有機會將新冠肺炎列為不保事項,但市場上仍有不少旅遊保險列明保障新冠肺炎引致之醫療開支、延誤或取消行程等,建議購買提供新冠肺炎保障的旅遊保險。 出發前注意事項 4:進行新冠病毒抗體測試 不少國家已不規定戴口罩,但在除口罩前建議你出發前先了解自己是否有足夠抗體,免受新冠病毒的侵害。Circle Snapshot的新冠病毒抗體測試能幫助您了解目前的抗體水平,檢測範圍為0 AU/mL至40,000 AU/mL。此測試的準確率不低於99%。只需安坐家中,10分鐘內完成簡易又無痛的測試,一個工作天內可於應用程式取得實驗室報告。 出發前注意事項…
為何骨折是老人殺手?一文睇清骨折症狀、預防和治療
對於老年人來說,骨折比癌症更致命!為什麼年紀大會容易骨折呢?因為骨質密度隨年齡增加而愈疏鬆。骨質疏鬆症是因骨質由骨骼往血液移動,當骨頭內孔洞增大,呈現出疏鬆現象,骨骼便會逐漸變得脆弱,容易引起骨折。 甚麼會引致骨折? 骨折是當骨頭直接或間接受到外力施壓,導致裂開、斷掉或變形。骨折也可以是因累積壓力逐漸形成,或因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骨折。其他原因還包括肌肉收縮力道過猛,例如猛烈咳嗽。 骨折可分為兩大類 1. 簡單性骨折,或稱為閉鎖性骨折:斷骨並未凸出皮膚表面,所以不會有感染的風險2. 複雜性骨折,或稱為開放性骨折:斷骨凸出皮膚表面,嚴重時細菌有可能透過傷口入侵,造成更嚴重的感染。 甚麼人會較容易患有骨折? 60歲或以上 平衡力不佳者 關節炎者 骨鬆家族史:父母有駝背、骨折、或骨質疏鬆症相關病史,會增加患骨折風險;想知道自己有否該基因,可聯絡CircleDNA進行測試,了解自己遺傳史有否骨折基因 慢性病患者:糖尿病、甲亢、腸病患者患骨質疏鬆症風險會較高 女性荷爾蒙下降:停經後女性,曾接受卵巢切除手術或乳癌治療 男性荷爾蒙下降:曾接受前列腺癌荷爾蒙治療 藥物:如用類固醇、利尿劑,化療患者。 骨折有什麼症狀? 以下是骨折常見症狀: 骨折部位疼痛 骨折部位腫脹 骨折部位及周圍神經感到壓迫 嚴重者暫時難以活動骨折部位 如何預防骨折? 骨質密度:藉由骨質密度檢測來判斷骨骼強健與否,如果檢測出來T值≦-2.5,則診斷為骨質疏鬆症,需要接受治療。 飲食平衡:控制糖份,多攝取以下營養鈣:牛奶、乳酪、豆腐、黑芝麻、深綠色菜等鎂:鎂有助鈣的吸收;含有豐富鎂的食物包括大豆製品、海帶、綠色花椰菜維他命D:維生素D有助骨質生長,可維持血液中的鈣濃度。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包括高脂肪魚類如三文魚、牛奶、乳製品、蛋黃等。另外,曬太陽也能激活體內維他命D維他命K:維他命K與鈣結合後能促進骨骼生成。綠色蔬菜、紫菜與韭菜也含有維他命K維他命C:維他命C可以提高骨質密度減少攝取糖份:過多糖份會產生最終糖化物,日積月累會引起氧化作用及發炎反應,引致機能老化 恒常走路:每週走5次,每次約30分鐘 採用不同的走路方式訓練筋骨:例如提起腳步快步走、倒後走、橫著走、連續跳躍20下、添加樓梯或上落斜…
姜濤十字韌帶斷裂 | 十字韌帶斷裂的原因、症狀、手術、後遺症
MIRROR成員姜濤近日因參與籃球賽扭傷時觸及舊患,最後證實需要進行手術。姜濤入行前右腳曾斷韌帶,一直受腳患問題困擾。事實上,身邊經常有朋友因十字韌帶或半月板撕裂,而需要進行手術。到底甚麼會導致十字韌帶撕裂?甚麼情況才要做手術? 甚麼是十字韌帶斷裂? 膝關節是身體最大的關節,由兩組韌帶固定,包括前、後十字韌帶和內、外旁系的韌帶。 十字韌帶由許多縷的纖維組成,功能為維持膝關節穩定。十字韌帶撕裂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創傷,尤其是籃球、另外其他高危運動包括排球、羽毛球、足球、網球等。 甚麼人會較容易患有十字韌帶斷裂? 天生韌帶鬆弛 體重太重(BMI較高) 身體協調性較差 基因遺傳:如你的近親患有十字韌帶斷裂問題,你患有十字韌帶斷裂的機率會大大提高。以下基因會影響十字韌帶斷裂機率– COL1A1 家族(COL5A1、COL12A1 )–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genes– Polymorphisms of proteoglycan genes 其中 COL1A1 基因會影響到韌帶的柔軟度。當韌帶的保護力較差,便會更容易傷及十字韌帶。想知道自己有否以上基因,可聯絡CircleDNA驗清自己是否屬於十字韌帶斷裂的高危者。 十字韌帶斷裂成因 十字韌帶通常因運動受傷。四分之三的情況是發生在跑跳的時候,包括急停、轉身、瞬間改變方向、著地不當、動作失控等。另外亦有機會是直接和人相撞或被踢到。 十字韌帶斷裂有什麼症狀? 十字韌帶斷裂是一次性的傷害,尤其是十字韌帶全部斷裂。如完全斷裂,患者會感覺到一陣劇痛,或是膝蓋突然軟掉。若是部分撕裂,以下是常見症狀: 感覺到一陣劇痛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