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腸癌的前兆與痔瘡症狀很相似,很多人搞混而延誤診斷。一文看清大腸癌症狀及預防方法。大腸癌是本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,亦是第二位致命癌症。在2019年,香港便有5,556人患上大腸癌。
大腸癌是怎樣形成?
癌症是由於身體細胞生長失去控制,令這些細胞異常生長並形成惡性腫瘤,甚至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造成損害。大腸黏膜層的良性組織異常地增生,便會形成大腸瘜肉。雖然瘜肉通常是良性的,但亦有機會演變為癌症。事實上,大多數大腸癌由細小的瘜肉開始。當累積長時間的基因突變,部份大腸瘜肉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,而整個過程可以沒有症狀且需時約 7 至 10 年。
瘜肉一般在45歲至50歲開始出現,因此45歲以上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,有助及早發現並將瘜肉切除,有效預防大腸癌。
甚麼會引致大腸癌?
5 – 10% 的大腸癌屬於遺傳性,其他原因包括不良的飲食習慣。如進食過多含有大量動物脂肪的食物,或經常進食燒烤或加工肉類,都會令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增加。另外,長期缺乏運動,以及吸煙、長期喝酒等也會增加大腸癌風險。
大腸癌有甚麼常見症狀?
大腸癌的初期症狀與其他腸道疾病很相似,病人很容易誤以為自己只是腸胃不好或患有痔瘡。所以如發現以下常見症狀,應儘早就醫作詳細檢測。
- 排便習慣改變,例如便秘或大便變稀
- 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黏液
- 持續性腹痛 (經常有胃氣痛、飽脹或胃抽筋的感覺)
- 感覺排便排不乾淨
- 體重無故地下降
- 不明原因貧血
如何預防大腸癌?
- 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:建議25歲以上人士應每年進行大便隱血測試。測試會檢查採集大便樣本上有沒有隱藏的血液。原理是若腸道有腫瘤,糞便在通過腸道時會沾上血液。但隱血陽性也不一定代表患上大腸癌,其他原因例如消化道潰瘍、瘜肉、腫瘤、痔瘡等等都有機會引致陽性結果。若結果呈陽性,醫生會轉介進行大腸鏡檢查。另外要注意的是腫瘤未必經常流血,所以大便樣本不一定會沾有血液。若想更準確了解自己是否患上大腸癌,建議諮詢醫生並進行大腸鏡檢查。
- 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:建議45歲以上人士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測,因50歲以上人士為大腸癌高危者
- 保持健康體重:體重過重會加重器官負荷,令器官功能更易受損。過重亦會提高罹大腸癌風險。
- 減少攝取紅肉及加工肉品: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,每天攝取超過100克的紅肉(豬、羊、牛)或50克的加工肉品(午餐肉、臘味、煙肉、熱狗腸等)會增加17%罹患大腸癌的風險。加工肉品含有大量化學物質,大部分都會經過你的胃部,最後到達肛門。所以,每個禮拜不應進食超過三份加工肉品。
- 吸取纖維食物: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新鮮蔬果能促進排便及幫助腸道蠕動,減少食物停留腸道過久,而引發不好的變質機率。高纖維食物包括黑豆、葉類蔬菜、花椰菜、茄子及紅蘿蔔等,皆有效降低發炎反應及預防大腸癌發生。
- 避免吸煙:香煙內的煙草含有7,000種化學物質,而其中69種已被證實為致癌物質。
- 避免喝酒:肝臟負責將有毒物質轉化成低毒性或無毒的物質並排除體外。喝酒會影響肝臟運作,令有毒物質不能被淨化而直接經過你的腸道及肛門。
- 保持運動習慣:適當運動能降低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大腸癌等風險。建議一星期 5 次,每次 30 分鐘輕度至中度劇烈嘅帶氧運動。
- 補健品:研究顯示每天吸收鈣 1,000mg 及維生素D 1,000IU 對預防大腸癌有正面影響。
除了定期檢查腸部以外,你也可進行CircleDNA測試以了解你有否有關的遺傳性因子。了解你的癌症風險能有助你及早採取適當的行動,讓你更有效預防疾病。